张红岩
![]()
剧还是发生了!”四川自贡,一男子在山里掏蘑菇时,手刚伸进去就被原矛头蝮蛇咬伤,被送到医院后,男子发现受伤的手已经动不了了,像是被千斤顶压了一样,住院3天还在流脓,最坏的结果是截肢,网友:蛇的天敌是什么?
看到这则新闻时,我正在老家陪爷爷整理晒干的草药,爷爷凑过来看了眼手机,眉头瞬间皱了起来:“这蛇毒烈得很,山里人都知道,掏蘑菇、摘野果前得先拿树枝扒拉扒拉,哪能直接伸手?”爷爷在山里生活了一辈子,年轻时上山砍柴、采草药,跟蛇打过不少交道,他常说:“山里的危险,大多是‘大意’惹出来的,懂点防护知识,就能少遭罪。”
后来我查资料才知道,原矛头蝮蛇是剧毒的蝰科蛇类,毒液里含有溶血毒素和神经毒素,被咬伤后若不及时处理,短短几小时就会出现肢体肿胀、组织坏死,严重时会引发肾衰竭甚至危及生命。新闻里的男子就是因为没做防护,直接用手掏草丛里的蘑菇,才被躲在根部的蛇咬伤。更让人揪心的是,他受伤后没第一时间用正确方法急救,而是慌乱中跑下山,反而加速了毒液在体内的扩散——这也是他住院3天仍在流脓的重要原因。
爷爷听说后,特意从柜子里翻出一个旧布包,里面装着他年轻时用的急救工具:“被蛇咬了,第一步要冷静,别跑、别慌,一慌心跳就快,毒液散得更快。”他一边演示一边说,“得先找根绳子或布条,在伤口上方5-10厘米处轻轻扎紧,松紧度以能伸进一根手指为宜,每隔20分钟松一次,每次1-2分钟,防止组织坏死;然后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,把表面的毒液冲掉,再赶紧往有抗蛇毒血清的医院送,路上要保持受伤部位低于心脏,减少毒液回流。”
这些急救知识,爷爷是用教训换来的。他20多岁时,在山上采金银花,被一条青竹蛇咬伤了脚踝,当时没当回事,想着“小蛇没毒”,照样扛着柴火下山,结果走到半路就开始头晕、腿肿,多亏遇到路过的老药农,用草药暂时压制了毒性,又送他去镇上医院打了血清,才捡回一条腿。“那时候不懂啊,觉得山里人不怕蛇,结果差点丢了命。”爷爷说,“后来我就跟着老药农学认蛇、学急救,这些年看到村里有人遇到蛇,都能帮着提点两句,没再出过大事。”
新闻里的男子后续如何,暂时没有更新,但从医生的说法来看,他的情况不算乐观——原矛头蝮蛇的毒液对肌肉组织破坏极大,若流脓持续不止,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清除坏死组织,严重时才会面临截肢。这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:进入野外环境,尤其是草木茂盛、潮湿阴暗的地方,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。比如穿长袖衣裤、高帮鞋,随身携带蛇药和急救包,遇到草丛、石缝、枯木堆,先用树枝或登山杖探查,避免直接用手接触。
至于网友问的“蛇的天敌是什么”,从生物学角度来说,蛇的天敌有很多,比如鹰、隼等猛禽,黄鼠狼、刺猬等哺乳动物,还有眼镜王蛇这类以其他蛇类为食的蛇。但在现实生活中,对人类而言,“蛇的天敌”更应该是“科学的防护意识”和“正确的急救知识”。毕竟我们不可能每次遇到蛇,都指望天敌来帮忙,更靠谱的是从源头避免危险——了解蛇的习性(比如原矛头蝮蛇喜欢在清晨、傍晚活动,常栖息在草丛、灌木中),掌握基本的避险方法,才能最大程度降低被咬伤的风险。
这让我想起去年夏天,表哥在云南旅游时,在景区步道旁的草丛里遇到一条小蛇,他吓得拔腿就跑,结果被石头绊倒,反而差点被蛇追上。后来景区工作人员告诉他,遇到蛇不用跑,大多数蛇不会主动攻击人,只要慢慢后退,保持安全距离,蛇通常会自己离开。“很多时候,人遇到蛇的恐惧,源于对蛇的不了解。”工作人员说,“我们景区每年都会组织科普活动,教游客认蛇、避蛇,这几年游客被蛇咬伤的案例越来越少了。”
其实,无论是在山里掏蘑菇、采草药,还是在户外露营、徒步,“安全第一”永远是首要原则。了解野外潜在的危险,学习应对方法,不仅是对自己负责,也是对家人负责。就像爷爷常说的:“山里的东西再好,也不如自己的身体重要。多懂一点,少慌一点,才能平平安安去,平平安安回。”
希望新闻里的男子能早日康复,也希望更多人能从这个案例中吸取教训,提高野外安全意识。毕竟,比起依赖“天敌”,不如靠自己的知识和谨慎,远离危险,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。